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
logo

:::

6.12.5、綠建築到零碳建築

1.定義

國際能源總署(IEA)根據全球建築聯盟(Global Alliance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)的《2021年全球建築狀況報告》資料 ,在日前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26)上直指建築部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來源,2020年有高達37%來自住宅、建築業等直接或非直接的碳排放,具有相當的減排潛力 。

我國內政部日前以2000年所推動的綠建築標章制度為基礎,導入歐盟建築能效指令EPBD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系統,完成2022版「綠建築評估手冊─建築能效評估系統」及「綠建築評估手冊─既有建築類」 ,自中華民國111年1月1日起實施,用以強化建築能效標示之實施,該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、節能、減廢及健康四大面向綜合評估之綠建築標章制度,藉由綠建築評估手冊「日常節能指標」之建築物外殼節能效率(EEV)、空調系統節能效率(EAC)及室內照明系統節能效率(EL)計算建築能源效率,評定建築能效等級,由高至低依序分為第1至7級,其中建築能效分級達第1級,且能效評分尺度為其前百分之五十者,定義為近零能建築並標示為「第1+級」,取得近零碳建築,且其剩餘用電量採用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排放者,為「淨零建築」,以零標示之,期許大部分建築物於2050年前達成建築最高能效之「近零碳建築NZCB(Nearly Zero-Carbon Building)」水準,並進一步結合能源局之再生能源政策,邁向「淨零建築(Net Zero Building)」的最終目標。

2.分類對照概述:

隨著前述「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」的修正更新(現為「綠建築評估手冊」),將「綠建築」由過去「消耗最少地球資源,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」的消極定義,擴大為「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健康的建築物」的積極定義。其中「生態綠建材」需使用無匱乏之虞的天然建材,諸如竹麻籐草類等纖維製天然植物製建材、天然植物染料、粉刷材、塗料、染色劑等,亦包括天然纖維製窗簾、壁紙、浴缸等。「健康綠建材」則是室內裝修材料之成分、塗裝、膠合等製造過程,避免使用逸散量高,且含有或添加過多的甲醛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而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與室內環境品質。另「再生綠建材」於2020年增訂「瀝青鋪面粒料」、「隔熱混凝土用輕質粒料」、「建築用隔熱材料」、「屋頂隔熱磚」及「控制性低強度材料」等5項。「高性能綠建材」原僅有「節能玻璃」,新增訂了「建築用隔熱材料」、「節能塗料」、「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材料」、「隔熱外牆系統」、「隔熱屋頂系統」等5項。

此外,建築產業減少碳排,推動零碳建築的關鍵重點,在於節能及結合再生能源。從開始的規劃設計、施工建造、使用管理及後續的修繕更新及廢棄處理,應都以節能減碳及再生為方向,有效降低建築總體之耗能,具體解決方案例如:以綠建築概念,利用前述「綠建築標章」的綠化量、基地保水、水資源、日常節能、二氧化碳減量、廢棄物減量、污水垃圾改善、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9大指標及「建築能效標示系統」規劃整體建築設計,加強建築外殼(屋頂、外牆、開窗)的隔熱斷熱、綠化措施,降低室內熱負荷,同時檢視門窗燈具空調等設備配置密度之合宜性,引入自然的通風及採光等;營建施工時則採用具備國內外環保標章、綠建材標章之建材,依內政部綠建材標章評定基準,即具健康、生態、再生、高性能之建材;建置智慧節能自動控制空調系統與感應控制照明系統,並根據能源局「節能標章」與「能源效率分級標示標章」選用低耗能高效率電器、設備及相關產品,同時裝設智慧電表,這不但是智慧電網的重要基礎工程,智慧電表的布建,能讓民眾即時調整用電習慣,聰明用電,如於用電離峰時間對電動運具進行充電;再利用AIoT導入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,進一步於建築本身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,如安裝太陽能光電板、太陽能熱水系統、太陽能照明系統…等,能自己生產再生能源,甚至依據智慧電表,於用電高峰期間能饋電至電網,或由外部尋求再生能源的支援,來抵消或降低建築本身的碳排與耗能,漸進達到「零碳建築」目標。

對應關係參考表如下:

6.12.5

  • 發布日期 : 111-07-14
  • 發布單位 : 商標權組
  • 更新日期 : 111-07-14
  • 瀏覽人次 : 395
回頁首